欢迎访问青海保险行业协会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首页
  • 信息之窗
    • 监管之声
    • 行业要闻
    • 协会动态
    • 会员动态
    • 通知公告
  • 工作动态
    • 业内交流
    • 测评公示
    • 党史教育
    • 清廉文化
    • 脱贫攻坚
    • 社科普及
  • 法制法规
    • 政策法规
    • 自律公约
    • 标准规范
  • 消费者保护
    • 保险知识
    • 消费者教育专栏
    • 防范非法集资
    • 纠纷调解
    • 风险提示
  • 诚信服务
    • 保险明星
  • 党的建设
    • 党史教育
    • 党建活动
  • 安全生产
    • 抗击疫情
    • 特别报道
  • 会员展示
    • 协会概况
    • 寿险公司
    • 产险公司
    • 中介公司
    • 联系我们
  • 金融微课堂
我的位置:
  • 首页
  • 消费者保护
  • 风险提示
2025-08 18

代理退保不可信,当心失了保障又失财

浏览:96次
【案例简介】市民张先生2015年1月投保了一份20万元保额重疾险。2023年6月,一位“专业理财人员”向小区邻居提供免费保单讲解,称张先生的保单保费高、保额低,正常退保金额低,还向其展示了一些投保过该险种的客户,通过代办退保,能比自行退保多退钱,只收500 - 1000元“辛苦费”。同时,给出年收益率10%的理财方案。张先生心动但不放心,到保险公司确认保单情况。经询问,工作人员为其讲解了该保险的保
2025-07 28

关于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的风险提示

浏览:319次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虚假宣传引诱。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伪造材料骗贷。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
2025-07 28

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

浏览:347次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
2025-07 23

关于警惕“职业背债”陷阱的风险提示

浏览:353次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职业背债”陷阱主要有以下套路:虚假宣传引诱。以“无需还款即可获得高额回报”“只需贡献自己征信”“短时间轻松获得高额酬劳”“不用本人偿还债务”等话术为诱饵,吸引目标人群。伪造材料骗贷。制作虚假职业证明、收入证明、
2025-07 16

关于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示

浏览:346次
近期,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混淆概念、不实承诺、隐瞒风险等虚假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办理网络贷款,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使消费者陷入法律纠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有以下“套路”:一是混淆概念误导贷款。一些不法机构或平台利用言语误差,如以“分期缴费”“分期付款”替代“
2025-07 11

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风险提示

浏览:379次
近期,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接到多起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安全保障”服务相关投诉。经查,此类投诉均涉及非保险公司销售的机动车辆统筹类服务产品或类似业务,其刻意混淆与正规商业保险的区别,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低价诱导消费者购买“××统筹”“××互助”“××联盟”等服务。需注意的是,其提供的报价单、服务条款及合同内容所涉及的业务均不属于保险业务范畴。为保障广大车主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利
2025-07 01

远离非法代理退保,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浏览:340次
案例简介李女士刷短视频时,看到“全额退保、不成功不收费”的广告。因对自己购买的某保险产品不满意,便添加了广告中的联系方式。在对方的教唆下,李女士编造“被误导销售”的虚假理由向监管部门投诉。期间,中介以打点关系为由,收取了李女士2万元“保证金”,甚至伪造李女士签名提交给保险公司。当李女士满心期待能全额退保时,发现退保金额远低于预期,而中介早已失联。经保险公司核查,李女士因提供虚假材料已被列入行业黑名
2025-06 12

守住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

浏览:378次
2025-05 29

关于防范冒用金融监管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

浏览:416次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打着“P2P清退回款”“消除不良征信”“受理投诉”等旗号实施诈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增强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保护好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冒充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诈骗的手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法一:伪造金融监管部门文件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名义,通过电话短信、快递信函、互联网等渠道,发
2025-05 26

警惕“人伤黄牛” 保护自身权益

浏览:490次
警惕“人伤黄牛” 保护自身权益案例简介张某骨折后,黄牛声称可联系“权威医生”出具十级伤残鉴定,借此提高赔偿金。事后鉴定机构发现材料造假,张某需退还超额赔偿并承担了法律责任。案例分析当发生保险事故需申请理赔时,因涉及个人重要的权益请不要相信任何人可助力提升理赔金。上述案例中的张某为了多获取理赔金,听信他人的不法建议,导致自己退还超额赔偿金,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风险提示1.法律风险。黄牛教唆委托人伪
  • «
  • 1
  • 2
  • 3
  • »
其他栏目
  • 保险知识
  • 消费者教育专栏
  • 防范非法集资
  • 纠纷调解
  • 风险提示

主办单位: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金桥路100号 备案号:青ICP备2021000783号-1

本站最佳浏览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6.0以上

技术支持:众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