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基·涵养金融生态“绿水青山”|以义为笔 书写高原金融情 (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 徐子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稿作者: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 发布时间:2025-09-09 | 查看144次
金融是国民经济血脉,文化是金融发展灵魂。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五要五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核心内涵,明确其为金融强国灵魂工程,从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制度根基注入“红色基因”,是金融治理现代化等的深层保障。
2025年6月底起,青海省银行业协会和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在青海金融监管局指导下,开展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演讲比赛及巡回宣讲,选出8名优秀选手组成宣讲团,8月下旬联动7个州市协会完成两周宣讲。讲师团队凭专业素养、严明纪律及协同担当,克服高原困难保障宣讲实效,诠释特色金融文化,为行业树典范。
本期为大家带来第一期: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 徐子人——以义为笔 书写高原金融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的徐子人。我演讲的题目是《以义为笔,书写高原金融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缘和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之先锋是吾辈金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家可曾听说过张富清这个名字?他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历经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战功,却深藏功名60余载,直到2018年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他的光辉往事才被世人知晓。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以国家、人民利益为先,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守,正是“义”的最高诠释。
在距离格尔木市区60公里的察尔汗盐湖,在八百里瀚海荒漠的戈壁之下,就有这样一位传承者,她宛如扎根高原的“格桑花”,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真正的“以义取利”。她就是“张富清式最美建行人”,建行格尔木市中山路支行副行长吴静。26年,她把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这片荒凉的戈壁。
在牛棚羊圈里办贷款?这对很多农牧民来说曾是“天方夜谭”。然而,吴静却为了这个“不可能”,从戈壁到炕头、从村落到帐房,她将金融理念引进来,把普惠贷款送出去。风沙吹乱了她的头发,高原烈日灼伤了她的皮肤,她只是轻轻整理,感慨地说:“这儿最远的乡距市区足足有300公里,老乡们办贷款太难了,我们就尽力多跑跑。”她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坚韧,带领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走戈壁之间。她用脚步丈量了格尔木市下辖的每一个村庄,用行动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温暖送进了“最远一家门”。 如今,“农户贷”已覆盖格尔木所有乡村,吴静,这位金融“解忧花”,早已深深扎根在农牧民心中。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使命在肩、责无旁贷!吴静老师工装上的这抹藏蓝,就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底色!
此刻,我身着这身和吴静老师一样的蓝色工装,深知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我工作的网点,位于老城区,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咚咚咚”声。这是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这声音时刻提醒着我要把腰弯得更低些,把声音放大点。
那是一个冬日的早晨,风很大,天很冷,路很滑。刚一开门“咚咚咚”一位衣着单薄、年近九旬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了进来。他想给远在外地要做手术的女儿转一笔救命钱,钱却在生病住院的老伴卡上。雪上加霜的是,转账时发现卡过期了!老人眼中的无助与焦虑,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立刻上前握住他冰冷的双手,坚定地说:“爷爷,您别急,别怕!天再冷!路再难!这件事啊我们张富清服务小队上门给您办!”那一刻,老人的泪水夺眶而出,他紧紧拉住我的手,反复念叨:“好,好,上门好啊闺女,谢谢,谢谢好闺女!”当我们带着移动设备赶到医院,为病榻上的奶奶办完业务,老两口朴实的谢意,让我深深懂了 “以义取利”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带着温度的民生工程!
同样,当小微企业获得普惠贷款的“及时雨”,当乡村振兴因“裕农通”而加速时,那一声声“谢谢”、“姑娘,你辛苦了”,我真切地感受到:金融的根,必须深深扎进服务民生的土壤里;金融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人民满意的笑容中。而我们正在用行动,践行着这份“金融为民”的赤子之心!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青年一代手中。青年一代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让我们传承张富清老英雄的淡泊名利,学习吴静老师的无私奉献,让饱含“义”的金融活水,浇灌出高原发展的格桑花!让我们以“义”为笔,饱蘸为民深情,共同书写金融强国建设的壮丽新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