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银政共管、“双基联动” 激活金融扶贫创新动力

信息来源: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 发稿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3-09 | 查看1605次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在政府主导的大扶贫格局中,金融机构如何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是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比如,一直以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助力扶贫工作,如何用好这些资金,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再如,如何打通各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壁垒,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方式助力金融扶贫的开展?“银政合作”,是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各地已创新了很多“银政合作”模式,协同发力,取得新的成效。在青海,有一张亮丽的金融品牌名片,就是“双基联动”,基层银行业机构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普惠金融工作。自2015年推进以来,“双基联动”模式已在青海广泛推广,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不久前,本刊记者赴青海多地采访时发现,当地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已经创新推出了包括“双基联动”合作贷款等新模式在内的多种“银政合作”“政保合作”新方式,进一步激发了金融精准扶贫的创新活力。

“双基联动”背后的“银政合作”模式

金融精准扶贫要想实现精准,必须要打通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那么,怎样才能在基层把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合作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在青海,“村级信贷工作室”到处都是,截至2019年9月末,全省建立的信贷工作室已达3356个。银行机构依托乡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村级信贷工作室”将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政治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对接,为农牧民生产经营提供信贷服务。“村级信贷工作室”所依托的,就是“双基联动”模式,这已成为青海省一张亮丽的金融品牌名片。为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破解农牧民群众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原银监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设计了“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新模式。目前,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积极试点,有序推广,成效明显,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子。原青海银监局于2015年初制订了“双基联动”试点方案,并选择基层行(社)开展试点。该局会同地方组织部门、政府部门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试点推广“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通过实行“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银行机构干部双向兼职,共同完成对农牧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等过程的联动,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贷服务。由此创出了青海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品牌,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省情的普惠金融新路子。据青海银保监局有关人士介绍,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的核心机制概括起来就是“五双”:一是“双挂”。一方面基层银行机构选派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职,发挥信贷宣传员、推销员和服务员的作用;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选派干部到基层银行兼职,监督信贷员是否吃拿卡要,监督借款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是否及时还本付息。二是 “双签”。双方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责任义务,共同为农牧民办实事。三是“双办”。双方在当地村委共同设立“双基联动”合作贷款办公室,定时、定点、定人服务,与农牧民进行零距离接触,无缝对接。四是“双评”。双方共同开展建档、授信和评级工作,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双控”。双方按照协议,通过组织或参与信贷管理活动,共同控制信贷风险。一方面,依托“双基联动”贴近群众的优势,建立了村级信贷工作室,将信贷服务延伸到村一级,定时、定点、定人上门服务。以扶贫信贷为例,据了解,青海银保监局推动各银行机构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做到精准到户、能贷尽贷。同时,稳妥有序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分类处置工作,开展风险排查和整改,协调有关部门建立风险补偿金,妥善应对扶贫小额信贷还款高峰期。同时,落实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相结合政策,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开发贷款,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推动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青海省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4.27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4.03万户,占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7%。另一方面,通过“双基联动”,基层银行在做好传统小额信贷的同时,加大对新型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特别是围绕牦牛、藏羊、枸杞、虫草、沙棘、马铃薯等特色农牧产业和藏毯、堆绣、唐卡、玛尼石等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了“循环贷”“联保贷”“枸杞贷”“虫草贷”“羚动无忧”“美丽乡村贷”等50多种“专业化+特色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了高原特色农牧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在青海银保监局的创新引领下,几年来,青海省内各银行机构积极参与“双基联动”模式推进。以青海大通农商银行的实践为例,大通县是青海省内的国定贫困县,县内共有116个贫困村、79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8157名贫困人口。这其中,大通农商银行在该县已建立了359个村级(社区)信贷工作室和30个“双基联动”村级示范办公室。该农商行通过“双基联动+精准扶贫”模式,在全辖20个乡镇、289个村开展“双基联动”,目前已累计发放“双基联动”合作贷款10万笔、86.26亿元。“把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对接,使基层党组织服务农牧民有了新的抓手,银行开展基层金融服务有了新的平台”,大通农商银行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推进“双基联动”,首先要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在大通县,县委组织部牵头各乡镇党委参与的“双基联动”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作的指导、协调、推进,同时组织部和银行共同组成督导小组,分片指导和检查各乡镇“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此外,各乡镇党委政府、支行还按月召开联席会,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相互学习,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研究解决。据介绍,为做好“双基联动”,大通农商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在总行普惠金融部下设双基联动中心和精准扶贫中心,安排专职人员推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及时掌握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反馈沟通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该行的班子成员分片联点各乡镇,每周与各乡镇党委政府进行工作沟通和对接,支行按月将贷款发放花名报至乡镇党委政府,汇报“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服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为保证“双基联动”助推“三基”建设服务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动,各支行配备了3至4名客户经理。大通农商银行还将部分文化水平高、整体素质好的村干部聘任到农商银行各支行担任挂职副行长,对村干部加强了金融知识的培训力度。“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使得“银政合作”进一步深化。当地银行人对记者分析说,“双基联动”的优势,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为农民办实事的能力,拓展了服务群众的渠道,在“为民说话、为民办事、为民分忧”的过程中赢得了信任和支持。二是“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缓解了老百姓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的问题。三是这种“政银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阳光信贷,地方党委政府和老百姓的积极参与,加大了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监督力度,提高了为民办实事的能力。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青海省内的“双基联动”贷款余额152.87亿元,投向“三农三牧”领域123.02亿元,已惠及87.01万户农牧民。此外,青海银保监局现在正探索实施“双基联动+保险”试点,为农牧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三农惠民贷”背后的“财金联手”模式

青海省大通县青山乡马场村地处海拔2860米的深山,因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使得这里成为贫困地区,2016年,全村393户1686人口中,97户344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马场村的农民杨寿德全家共有4口人,母亲年迈多病,他自己因从小患“马蹄足”一条腿不能正常行走,很长时间来,家里人的日子过得很苦。由于身体原因,杨寿德不能外出务工,为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条件,他想养几头牛试试,但是家里拿不出买牛的钱。2016年,农业银行客户经理到村里宣传信贷政策,杨寿德试着提出了贷款申请,农行当年给了他无抵押、低利息、由政府资金提供担保的5万元“三农惠民贷款”。当年他买了5头牛,最终通过养殖净赚了1万多元。“尝到甜头后我就与农业银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杨寿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通过信贷资金支持和勤苦劳作,他不但扩大规模养了98头牛,还成立了“大通辉达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带动了村里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现在每年收入大约18万元左右”,杨寿德告诉记者,“在农业银行给我发放贷款前,我只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靠政府救济生活,现在不光买了汽车,还娶上了媳妇。”“引入政府增信,有助于打好金融扶贫牌”,农业银行大通县支行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为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切实解决农牧民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的问题,农行青海省分行与西宁市政府于2015年联合实施“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创新推出了“三农惠民农户贷”和“三农惠民产业贷”,以“政府主导、金融支撑、风险补偿、产业推动、财政贴息、惠及民生”为原则,以“政府增信、农行放贷、利率优惠、财政贴息”的形式,为农牧民提供免费担保,并实行基准利率,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等产业。以大通县支行为例,他们积极与县财政局对接,于2015年底在西宁市四区三县中率先启动“金穗服务惠万家”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三农惠民贷”5.1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79人。 “三农惠民贷”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财金联手”。政府主导并注资成立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民贷款提供全程全额担保,实现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的有机配合,突破了贫困地区农户担保难以落实、无法准入的制度困境,一定程度缓解了贷款难的问题。财政担保资金按1:5的放大倍数,撬动更大规模的金融资金进入农村市场,满足更多农户的生产经营需要。据了解,在利息方面,“三农惠民贷”的贷款利息由市、县两级财政全额全程贴息,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在担保方面,“三农惠民贷”仅限于由政府主导的县级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在风险管控方面,为确保贷款“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县级政府承担这一贷款的主体责任,县级财政部门、农业银行和担保公司承担直接责任。这样一来,通过“财金联手”,改变了财政资金与金融资金“两条道”的运行模式。政府财政整合资金全程全额贴息,给予农民利息补贴实惠,农行大规模投放商业信贷资金并执行基准利率让利于民。“要大力推动金融资源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青海银保监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该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银保监会关于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协同有关部门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激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创新产品服务、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该局还积极优化完善财税政策。优化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协调财政等部门出台落实基础金融服务空白地区银行业金融服务补贴、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等激励措施。落实金融机构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贷款损失准备金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对在小微企业、“三农三牧”等范围内新增贷款损失或担保代偿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

“拉面贷”背后的“银政共管”模式

拉面,一直是西北地区常见的餐桌主食,近年来还成为西北人脱贫致富的依托。以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的循化县为例,该县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撒拉族人在全国55个大中城市开了7000多个拉面馆,小小拉面,成为当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以“拉面经济”发展为背景,“拉面产业扶贫贷”应运而生,这是农业银行青海分行推出的创新扶贫产品,已率先在农行循化县支行启动。三年来青海分行已向1009户拉面户累计发放贷款3.5亿元。农业银行海东分行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拉面产业扶贫贷”有一个突出特点是“银政共管”。政府推动组建担保公司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与担保调查团队,与银行客户经理一道共同开展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工作,既发挥了党政部门和干部的地缘优势、组织优势和行政优势,又有效解决了银行服务能力和人员不足的矛盾。同时,农业银行对符合人民银行精准扶贫贷款标准的贷款人实行利率优惠。 “银政共管”使得“拉面产业扶贫贷”业务在风控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备的风险防控、共担、补偿机制。确保贷款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既有效分散和降低了银行信贷资金风险,又积极发挥了政府驻外劳务办事处、拉面经济服务局及相关企业熟悉客户、了解市场、便于管理的长项。这样一来,通过“银政共管”模式,“拉面产业扶贫贷”实现了政府政策性财政资金“输血”惠农,银行商业性信贷资金“造血”强农,也推动了拉面特色产业“走出去”,让老百姓增加收入。

 

“防贫保”背后的“政保合作”模式

除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外,还有一些挣扎在贫困边缘线的人群也值得社会关注。一类是有再返贫危险的已脱贫人群,还有一类是临贫、易贫人群,他们往往由于“因病、因灾、因学”这三大因素致贫或返贫。能不能用保险托住贫困的底线呢?还真有这样的保险产品。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有一户人家由于家里有人患上肝癌不幸离世,花费了巨额医疗费导致家里入不敷出,已经接近贫困的边缘。这时,没想到的是,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的工作人员主动找到他们,赔付了一笔“防贫保”赔款。原来,“防贫保”的防贫救助金是由当地政府财政出资,针对因病、因灾、因学三大致贫、返贫因素,对临贫、易贫人群提供防贫托底保障。一旦救助对象出现返贫或致贫风险,就由政府购买保险公司服务来启动核查救助程序。“民政部门有专门的大数据监测后台,通过监测发现这户人家符合精准防贫保险金受益人的条件,我们就向他们提供了理赔”,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该公司研发推出了“防贫保”,最早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进行试点,之后在多省展开业务。2019年,太保产险青海分公司也引进了“防贫保”。以青海省民和县为例,今年5月“防贫保”在该县业务落地,保障了12.5万农村非高标准脱贫户及非贫低收入户,成为青海省保险业的首例,并于5月20日和7月31日,向33名精准防贫保险金受益人发放了防贫保险金。据了解,“防贫保”的保险费由政府部门根据防贫财政预算提取、支付,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并以保险赔偿的形式发放防贫救助金。这种“政保合作”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建立了动态调节机制,保证款项专款专用。“斩断穷根”,这是“防贫保”发挥托底功能的目标,政府与保险机构创新模式,创新合作模式,一方面,让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保险期间内当地无新增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的目标。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将银行的资金支持和保险的托底保障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结合”,青海银保监局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为打好扶贫攻坚战,青海省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探索多品种、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将持续推动金融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