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破解老龄化的一把金钥匙
信息来源: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 发稿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9-12-27 | 查看1912次
一、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口结构变迁为保险市场打开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社会人口年龄分布结构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0.8%,属于标准的老年型社会。如果参照发达国家社会老龄化趋势,我国目前的老龄化人口占比大致相当于日本1987年的水平。而日本在80年代中期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后,人口结构中的老年人口占比就急剧上升,短短二十年就已经突破20%的关口,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由此来看,未来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快的进程中。
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带来的主要矛盾是养老保障的供不应求,以我国为例,2015年的数据显示,社会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为14.33%,较十年期提高了1.61个百分点,且仍处于持续攀升阶段。预计在2035年前后,我国社会人口结构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也将突破20%,老龄化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与养老问题相伴而生,养老金缺口的增大使民众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国际上普遍将居民的养老金划分为三大支柱: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以及个人税延养老金。其中,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总额约3.8万亿元,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部分只有1.2万亿元,第三支柱的个人税延养老金尚未建立。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养老金长期以来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和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导致投资收益低下,无法满足养老基金稳定收益的长期投资目标。而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部分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之后,由于2015年进入到增长瓶颈期,目前主要依靠存量缴存维持增长。
根据发达国家养老资产配置来看,合理的养老金结构都具有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占比高于基本养老金的特征。以美国为例,2016年美国的三大支柱养老金资产占比分别为10%、55%和35%,市场化结构配置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各类金融媒介的深度参与和广泛融合。2015年我国开始着手进行养老金改革,针对前两大支柱先后推出了《基本养老保险金投资管理办法》和《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同时积极推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建立,力图通过引入商业养老保险来扭转日趋严峻的养老形势。同时,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地也预示着接下来的商业养老保险的税延优惠政策已经蓄势待发,保险行业将在政策红利催动下站上腾飞的风口。
(二)保险行业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当前,随着社会风险意识提升,居民对自身及家庭的风险保障重视程度也日渐提高。在银保监会统计的社会人口死亡原因中,疾病和意外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合计占比高达98.2%。而在疾病死亡的原因中,以恶性肿瘤、脑中风后遗症和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致死率最高,合计占比达94.9%。由此表明,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是威胁居民生命的重要原因。
疾病造成的致死率位居首位
死亡原因 |
男性 |
女性 |
合计 |
疾病 |
77.4 |
83.1 |
79.3 |
意外 |
21.1 |
14.6 |
18.9 |
自杀 |
1 |
1.9 |
1.3 |
下落不明 |
0.1 |
0.1 |
0.1 |
信息缺失 |
0.1 |
0.4 |
0.4 |
死亡率居前的几类重大疾病
死亡原因 |
男性 |
女性 |
合计 |
恶性肿瘤 |
63.4 |
65.9 |
64.3 |
脑中风后遗症 |
19 |
19 |
19 |
急性心肌梗塞 |
12.5 |
9.9 |
11.6 |
终末期肾病 |
2 |
2.7 |
2.3 |
其他 |
3.1 |
2.6 |
2.9 |
信息缺失 |
0 |
0 |
0 |
导致重大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除了生活习惯和居住环境外,年龄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从40岁以后开始明显上升,50岁以后疾病发生率的增长愈来愈快,尤其是在50-70岁期间该比率高达60%以上。未来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深,重大疾病的整体发生率将随之提高,相应的重疾、意外险种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除了老龄化带来的保险市场空间外,独生子女占比提升和放开二胎等人口政策也会拉动保险保障需求进一步提升。其中,独生子女数量是在70年代初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开始大幅增长的,对于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起到了显著作用。在70年代之后出生的大量独生子女多数集中在45岁以内,相对其他年龄段或非独生子女人群来说保障意愿更为强烈。同时,从投保能力来说,身处该年龄段的人群相对消费能力较强,从而拥有更大的投保能力。
此外,随着2016年国家放开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生育二胎,对于婴幼儿的风险保障和资产投资需求也必将随之增长。届时,保险产品当中以婴幼儿为主要保障对象的意外险、年金险等产品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保险行业发展前景
从保险板块发展的外部大市场环境来看,随着近年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到大众消费的新时代,大众需求、平民消费成为这个时代最为突出的特点。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并且这一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基本保持着稳健增长趋势。但从消费支出结构来看,以医疗保健和娱乐教育为代表的服务型消费增速远高于物质型消费,这表明当前我国正逐步迈入消费升级时代。
在消费升级的过程当中,保险产品的社会需求主要取决于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的人口规模和财富资产,这部分人是购买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客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达到1.09亿人,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财富规模达到7.34万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中国财富仍将继续以9.4%的速度逐年递增。按此类推,到2020年我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1.71亿人,中产阶级财富将达到11.5万亿美元。中产阶级人数和资产的提升将为保险市场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产品作为能够兼顾风险保障和保值增值服务的金融产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从我国当前居民家庭当中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来看,保险资产的配置占比仅有2%左右,相较于发达国家美国的32.6%和日本的26.8%来说差距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下,仍是以基本社会保障体制作为居民风险保障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传统社会消费观念中的风险意识淡薄,居民投保积极性没有被激发。随着社会消费水平提高,风险保障理念逐渐深化,保险资产在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也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随着代理人增长以及险种结构调整,首年新单保费和保单的新业务价值率持续提升,预计2019年健康保障型险种保费在总保费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依然能够保持20%以上的增速水平。
过去一年是金融行业去杠杆政策持续深化的一年,保险监管部门在产品端、投资端和公司治理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范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在一系列监管法规的约束引导下,保险行业的经营重点逐渐回归保障主业,行业风险因素明显下降。
从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来看,我国在推进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制定上不遗余力。在过去三年当中先后推进完成了人身险中传统寿险、分红险、万能险三大险种的市场化费率改革和商业车险费率改革,使人身险保费增速空间得到释放。在促进保险产品回归保障主业的思路指引下,监管层在2016年又出台了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并在2017年7月1日由试点地区向全国铺开。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又确定了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措施,决定从三个层面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措施:一是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差异化养老保障,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长期护理等养老保险,建立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二是确保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安全可靠运营。鼓励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兴办养老机构。三是落实国家支持保险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支持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商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完善,尤其是税收递延养老保险的推广实施,有望在未来5年给保险行业带来千亿级别的保费增量,给保险机构的产品结构和盈利方式带来一定改变。
(作者:泰康人寿青海分公司 安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