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苏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稿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5-30 | 查看18415次

  清明时节,赋闲在家,偶尔看到中央电视台一档名叫《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节目里有一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文学泰斗苏东坡的名句,它是用来悼念结发妻子王弗的。王弗16岁时嫁给了19岁的苏东坡,他们琴瑟和鸣,夫唱妇随,相敬如宾。11年后,王弗不幸病故,苏东坡无限悲恸,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该词凄凉悲哀,情真意切,如泣如诉般抒发了丈夫对妻子的深切怀念。读来催人泪下,令人无限感慨。

    我是在三十多年前攻读汉语言文学学业时接触到这首词的,当然,同时还读到了苏东坡的其他许多词。作为一代宗师、文学泰斗苏东坡,他坎坷的人生,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才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几十年来,我把苏轼当着偶像,每当人生遇到挫折和打击时,我都会以苏东坡来鞭策激励自己,不弃不离,走出困境,迎接未来。

    苏东坡,即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有一个生在书香门第的母亲,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在母亲的启蒙下,加之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进步非常快。

    有史料记载,苏轼十岁时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读《后汉书》。21岁时进京赶考,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巨匠欧阳修和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弊病,当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但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原本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后来,苏轼拜欧阳修为师,并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结果考中入选,并奉命到陕西凤翔任职。

    苏轼任职期间,除了疲于工作,还得应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相差甚远,他感到无比的忧虑。所以,当凤翔的任期届满后,他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翌年,他深爱的妻子王弗去世,之后父亲也相继去世。服满丧期的苏轼后来出任了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在此期间,他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断上书宋神宗,因而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他贩卖私盐。当看到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并且也不愿意陷入党派之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后来又到了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朝廷钦差把他捉拿到了京城。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安石,便诬告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呈请皇上判他的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置于他死地。当时,苏轼的儿子苏迈每天到狱中给父亲送饭。父子俩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倘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有一天,苏迈去别处借钱,委托朋友给父亲送饭,但是忘了告诉这个细节,结果那个朋友给苏轼送去了熏鱼。苏轼看到鱼后大吃一惊,心想凶多吉少,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辞极为悲惨。读过之后不禁痛哭失声的苏辙多了个心眼,让狱卒把这两首诗带了回去。宋神宗原本就喜爱苏轼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免于一死。

    苏轼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有一个叫马正卿的老友实在看不过去了,就替他租来十来亩薄地,让他耕种、造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勉励自己必须不畏艰险,在坎坷的道路上乐观地前行。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努力,苏轼筑了一间书斋,取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乌台诗案”打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创作的激情一直没有褪去,写了不少文章,如 《前赤壁赋》,除此外,他还作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虽然谈得很投机,但苏轼对王安石仍不客气。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几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苏轼49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仅十余日,朝廷又召他出任礼部郎中。当年底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大力提携旧派人物,苏轼奉召还朝。由于太后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

    入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苏轼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但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两面都不讨好的苏轼后来再次被贬谪到了儋州。

    满腹经纶的政治家苏轼,一生都未能施展其宏伟的政治抱负,屡遭陷害,多次被贬,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普遍的现象:刚正致祸,才高招忌。不过,正因为苏轼在政治上失意,这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地气,为他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成为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文学泰斗之一。

    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仅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有2800多首,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若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等脍炙人口,传唱不衰。苏轼留下的词有340多首,作为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他一改自晚唐、五代、宋初以来几乎都是写风花雪月、闺怨离愁、笙歌宴乐的惯例,刚劲豪放,奇峰突起,如那首起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的代表作。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而步入社会的。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矛盾而统一的人格特征:狂放而又拘谨,进取而又淡泊,既为君报国又为己全性。苏轼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典型代表。

    苏轼之命运,给人最大的启迪,就在于如何面对逆境与挫折。苏轼一生遭遇过不少打击,经历过非常艰苦的生活,几次差点被政敌害死,但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面对不幸。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他们或怀才不遇,或遭到贬谪,或被栽赃陷害,有的人选择了消极处世的态度,或逃避,或厌世,或无所事事,或看破红尘。但苏轼不是这样,即便屡次遭贬,亦从来没有消极过,逃避过,而是正面应对,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苏轼第一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贬,那时他纠结过,郁闷过,但在黄州期间,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五十多岁遭贬杭州,却带领百姓治理西湖污染,留下了千古名景“苏堤春晓”,成了杭州人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园。遭贬惠州,又为岭南人修了一个西湖,留下了岭南美景。放逐海南,更没灰心丧气,而是把儋州作为第二故乡,大兴教育,打破了海南一百多年没有人进士及第之窘境,更留下了以“东坡”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符号。

    一次次地逆境,成就了苏轼,成就了千古文人。苏轼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词,他总是以一种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这让我们中的许多人无不汗颜。看看如今的一些人,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甚至奢侈的生活,却抱怨这个国家的诸多不是,埋怨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更有些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读一读苏轼的人生?学一学苏轼的做人?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无法学到苏轼的才学,但可以学习他的人生态度,从而不断矫正自己的人生坐标,走好人生的每一步。